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全军军事理论工作会议10月14日至15日在京召开。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军事理论现代化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军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先导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军事迅猛发展,我国安全和发展需求深刻变化,实现强军目标任务更加紧迫,必须全面加强军事理论工作。要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相结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精华,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扭住新的历史条件下战建备重大问题研究,优化军事理论创新顶层设计,改进军事理论研究模式,加强军事理论转化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科学支撑和引领。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主席重要指示。中央局委员、张又侠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聚焦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深刻把握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的使命,深入研究新时代战争和作战理论,重点在立起理论内容体系、构建组织管理体系、建强研究力量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求突破,不断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新局面。
会议研究讨论了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有关问题,细化明晰了任务分工和落实措施,6个单位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日子。60年前,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腾空而起,“东方巨响”震惊世界。60年后,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原子城里,参观纪念的人们络绎不绝,人们追寻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的“两弹一星”精神,感受中国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祁连山下,金银滩草原寒风猎猎。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于敏、周光召……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原子城纪念园的钢架结构“596”主题长廊内,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雕像石碑、31564名基地工作者雕刻人名墙分列两侧。
60年前,我们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技术,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在万般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孕育缔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今天,在中国原子城这个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更能深切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和不易。
从钱学森“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到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的研制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推进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
来自的人们,在缺乏图纸和资料的情况下,与戈壁黄沙做伴:没有先进设备,科技人员用手摇计算器将上万个数据计算出来;在铝锅中浇注时,由于化学反应会产生呛鼻伤喉的气体,每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锯时,科技人员端着脸盆浇水降温以防爆炸。
金银滩上的千余户农牧民,迁离世代居住的大草原。86岁的藏族老人昂巴家住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回忆起当年,这位老党员满含热泪:“为了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很多牧民赶着牛羊,举家搬迁,没有一句怨言。”
穿越时空,过去艰苦奋斗的身影与未来勇于追梦的脚步在此交织,中国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新时代赓续传承。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介绍,自开放以来,场馆已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今年1-9月接待游客27.2万人次。
“不是武器,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现场参观的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孔庆蓉动情地说,“两弹一星”壮举,长志气、强骨气,增底气。
从导弹到、氢弹,再到人造地球卫星,数十年来,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接力攀登中,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品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万众一心,团结合作,协同攻关,用“铁肩膀”挑起历史重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了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实现绞吸船自动挖泥技术在我国的首次应用;“华龙一号”形成了国内首个完整的核电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建设科技强国,要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凝聚起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
在传统服饰品牌森马的眼中,上“云”使得内部运营分析数据更高效,云安全能力及合规资质支持森马快速实现东南亚“出海”业务;在正泰旗下光伏品牌正泰安能的眼中,上“云”以后为全球100万户家庭终端客户提供了更流畅、低延时的使用体验,支持了业务高速发展;在车企吉利看来,与阿里云联建的星睿智算中心,1天可模拟10万公里的智能驾驶行为训练,提升了智能驾驶的研发效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角度看,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计算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用智能计算的方法来提高效能,将形成算力和经济发展的高效协同。
仓库管理员用平板电脑扫一扫条码,就能完成物料的出入库并同步更新库存账目;车间工人在电子屏上“点一点”,实现“零接触”开工作业,生产情况在线实时反馈……这是浙江善拓机械有限公司内的生产实景。公司总经理罗烛南说,企业引入工业软件后,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终端查看企业生产进度,保障了海外订单按期交付。
当前,浙江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不断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促进行动,持续完善提升全省“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为浙江一线企业发展带来新助力。浙江省经信厅云计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浙江启动制造业“云上企业”遴选,搭建中小微企业与平台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的对接机制,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云上企业”发展愈发壮大。浙江省经信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浙江共计培育省级制造业“云上企业”300家,市级、区县级制造业“云上企业”入选企业超过3000家。
乌镇超算中心、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一批先进算力设施正在逐步建设。浙江已建成数据中心150多个,布局在杭州、嘉兴、湖州、金华、温州等地。
走进国家级绿色工厂——位于浙江嘉兴南湖区的天通精电新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厂区绿树成荫,大楼屋顶光伏覆盖,太阳能发电入网,车间的废气吸收装置实现空气污染物零排放。在浙江,“点绿成金”正成为许多一线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破题之道。
通过近年持续开展的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工作,与2019年相比,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吨钢产量天然气消耗下降21%、电耗下降10%、水耗下降13%,企业碳效水平明显提升。
在绿色转型进程中,浙江企业不断拓展产业的价值链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把海洋垃圾变成“共富红利”,代表项目“蓝色循环”于2023年10月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作为“蓝色循环”项目的参与方,位于湖州安吉县的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将海洋垃圾变废为宝。该公司主动谋求工艺改进,开辟专门的海洋塑料生产线,将从海上带回来的塑料垃圾进行深度清洗并熔融造粒,造粒后的成品塑料粒子可应用于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
沿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脉络,浙江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新技术。衢州“碳账户”、湖州“碳效码”、杭州“双碳大脑”……一批批低碳支持手段竞相涌现,为全社会减碳降耗注入动力。
在衢州市“碳账户”的金融支持下,天蓬集团有限公司将农业“碳融通”用于建设“数字化低碳牧场”,开创了“楼房养猪”的新模式:生猪坐着电梯“住进”高楼,人、猪、物、料等均有专用通道,精准调控温度、湿度,科学设置喂料、喂水量……一系列智能化精准控制为猪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这座占地仅30亩、楼高9层的猪舍年出栏生猪量高达15万头,相比传统模式节约90%的土地资源,还借助智能自动化设备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每年至少减少碳排放4166吨。”天蓬集团养殖事业部副总经理朱建韦说。
发展方式一变天地宽。如今,浙江产业低碳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根据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浙江将建成500家绿色低碳工厂和50个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6%以上,力争下降18%。
面对新能源发展的大趋势,杭氧在发挥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新赛道,围绕氢能的“制、储、输、用”全链条,自主开发制氢、储氢、氢液化相关技术,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关键装备的技术水平。
在浙江,传统产业的产值规模占比超60%。为了让传统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发新芽”,浙江持续推进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竞争力,并着力发展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氢能与储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走进位于三门县的浙江亿诚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全新的“橡胶多楔带”生产线建设正酣。投产后,企业每年可生产3000吨环保耐磨橡胶多楔带。这一产品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且有着更加环保、耐磨的属性,价格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也具有明显优势。
橡胶是三门的传统优势产业,但与之伴生的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容忽视。去年,三门开展第三次橡胶行业优化提升行动,通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变革,让产业摆脱低效、接轨高端。
工业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引擎。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汽车、计算机通信电子、纺织、化学原料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8%、13.3%、11.0%和10.7%。
紧扣“世界级、先进性”,浙江正大力推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浙江省经信厅负责人表示,当地通过“扶强扶优企业”行动,统筹推进高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等培育工作,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出发一个月后,红二十五军离开大别山;第二年3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11月,红二、六军团(后组成红二方面军)撤离湘西,先后开始战略转移。
两年后,4支九死一生的红军队伍,最终汇聚黄土高原,汇聚抗日救亡前线。这场伟大的远征,有一个不朽的名字:长征。
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这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是中国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90年来,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深刻影响着中国,震撼着世界,闪耀着光芒。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恢弘愿景,中国党带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勇往直前,奋进在新的长征路上。
“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道路。”
秋日长空下,城楼格外巍峨壮美。这座历经600余年沧桑风雨的城楼,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觉醒,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党带领中国人民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复兴必由之路。
此时此刻回望90年前那场伟大的远征,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党率领红军从泥泞小路走来,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胜利。
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长征的过程,不仅是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而且是联系实际、创新理论、探索道路的过程。“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道路。”
“这座灰白相间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见证了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
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党?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万里长征是人民群众一程一程送过来的,胜利是老百姓倾其所有支援取得的。”三过雪山草地的老红军刘应启生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过。
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红飘带”上的每一步都在创造历史。被认定“流徙千里、四面受制”的红军,走出了一条“向死求生”的新路。
1935年12月27日,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长中,我们党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成功把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主义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从长征的终点出发,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回望长征路,可以得出一条根本经验和启示,就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走向光明。
“长征锻炼了人民军队,长征磨练了人民军队,长征成就了人民军队,长征开启了人民军队发展的新起点。”
驻守在这里的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官兵,又一次来到连史馆,感悟长征精神,共话强军使命。
长中,开创我军“支部建在连上”先河的“红一连”官兵一次次面对生与死、是与非的考验,始终紧跟党中央、坚定追随毛主席。1935年1月遵义会议期间,连队被指定担负会议警卫任务,保卫党中央安全。
如今,“红一连”的“红菜盘”换成了分餐盘,五菜一汤取代了红米饭南瓜汤,“铁脚板”变成了新型装甲装备。但“红一连”的红色基因,始终不变。
习总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军队是的依托、民族的希望,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长征锻炼了人民军队,长征磨练了人民军队,长征成就了人民军队,长征开启了人民军队发展的新起点。”
长征路上,红军常常面对生死考验: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战斗,随时会从头顶落下炸弹,常常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血战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战士唐进新生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因为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
正是因为坚持党的领导,红军战胜了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战胜了张国焘的主义。
2014年金秋,习主席亲自决策和领导,在古田召开全军工作会议,着眼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从思想上上建设军队,郑重提出我军工作的时代主题。
2024年初夏,习主席率领我军高级干部来到延安,召开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建军方略。
党的以来,党民军队以整风精神推进整训,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决心之大前所未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新时代建军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所领导的红军个个都是英雄汉!”老将军王定烈生前回忆长征时曾豪迈地说,“前有阻挡,后有追剿,没有吃的,缺乏弹药,我们还是保持高昂的斗志,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今年106岁的老红军马志选,曾三过草地、两爬雪山,战争年代当过主力团团长。他说:“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
党的以来,人民军队紧紧扭住备战打仗不放松,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快提升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
长中,党的领袖与普通士兵生死相依、情同手足;红军指挥员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担任过红一方面军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生前回忆,红军打仗打的是干部,打的是党团员。每一仗下来,党团员伤亡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红军指战员上下同欲、纪律严明,作风顽强、战无不胜。
“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党的以来,党中央、和习主席着眼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狠抓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深入纠治“四风”,军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成效显著,我军生态实现根本好转,部队新风正气不断上扬。
新长征路上,人民军队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展示赛与‘重走长征路’相结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抓手,是弘扬‘长征精神’的有效载体。”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国防体育分会副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武装部副部长王小宁说,将国旗文化融合长征历史、长征精神,是一次精神火炬的接力、一堂行走的思想课。
习总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弯弯曲曲的长征路,是一条浸透了鲜血的牺牲之路,更是一条新生之路。在红一方面军的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为什么我们最终能走完长征并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这是因为有坚定的信仰!”曾三过草地的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生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红军将士懂得,我们的奋斗是为了推翻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
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不少于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长中。
不久前,记者跟随边防官兵登上海拔5100米的阿里军分区普尔楚边防连秋迪俭革拉哨所。在 “党旗山”下,边防官兵发出铿锵誓言——
“请党和人民放心,我们誓用生命捍卫守护,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主权守丢了!”在官兵心目中,“党旗山”早已成为一处精神高地、信仰圣地。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一处自建的小院内,106岁的老红军胡正先正在读书看报。这位12岁参加、亲历过长征的“红小鬼”,祖上三代都是篾匠。
“为党的事业奋斗,吃再多苦我都不怕!”一辈子都在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胡正先说,从行军打仗、学习识字到参加红军无线电培训成长为“红色听风者”屡立战功,他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
艰苦卓绝的长征路,留下的是这样一组惊人的数字: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其中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行程约一万九千里,攻占县城92座;红四方面军行程一万里,其中有的部队三过纵横数百里的水草地;红二十五军行程近一万里。进行重要战役战斗600余次,仅师以上规模的战斗就有120余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要就会有牺牲,红军官兵都有这样的觉悟。”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将军曾这样告诉记者。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不断推进、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
长征路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闯关夺隘的制胜法宝。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否定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唤回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等机动灵活战略战术,开启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传奇历程。长征的胜利,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胜利。从自主决定仗怎么打、路怎么走,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党始终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地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90年来,中国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夺取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党的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新时代。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正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发愤图强、奋发有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求是》杂志发表习总重要文章
讲话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
讲话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第一,人民需要文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第二,文艺需要人民。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第三,文艺要热爱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讲话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讲话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15日电(记者刘畅蒋超)当地时间10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巴基斯坦总统府会见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
李强首先转达习主席对扎尔达里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李强表示,中国和巴基斯坦是有着悠久友好传统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两国铁杆友谊历久弥坚、历久弥新。在习主席同巴方的战略引领下,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日益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友好基础更加牢固。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巴关系,始终将巴基斯坦置于中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愿同巴方一道努力,推动中巴友谊与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李强指出,中方愿同巴方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中方愿同巴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扩大经贸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将中巴经济走廊持续打造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更好实现互利共赢。中方愿同巴方加强安全领域协作,相信巴方将继续全力确保在巴中国人员、机构和项目安全。
扎尔达里请李强转达对习主席的诚挚问候。扎尔达里表示,巴中友谊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巴中关系始终稳健前行,不断迈向新的水平。巴方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巴方将一如既往同中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巴方愿同中方保持高层交往,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密切贸易投资、基础设施、人文等领域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巴方将竭尽全力保障在巴中国公民、机构和项目安全。李鸿忠在地方会负责同志专题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全过程人民重大理念 稳中求进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李鸿忠在地方会负责同志专题上强调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中央局委员、全国会副委员长李鸿忠15日在京出席地方会负责同志“深入学习贯彻习总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专题开班式并作开班报告。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总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全过程人民理念的重大意义,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稳中求进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鸿忠指出,全过程人民重大理念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定力和决心,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要深刻领悟全过程人民重大理念的丰富内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把党关于全过程人民的价值理念、原则精神、目标任务等落实到人民当家作主各环节。要深刻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的重要制度载体的职责定位,加强全过程人民制度体系建设,立足职能职责,积极担当作为,为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作出应有贡献。
全国会办公厅负责同志主持开班式。260名地方会负责同志参加学习。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在宁波开幕
表示,习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尊重包容,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表示,本届论坛以“同愿同行·和合共生”为主题,是展现中国佛教开放包容、推动世界佛教文化传承发展、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一次盛会。希望广大佛教界人士弘扬佛教优良传统,凝聚向上向善力量,顺应时代进步要求开展好教理教义阐释,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倡导不同信仰和谐共生,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表示,中国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中国佛教一直是世界佛教传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政府支持中国佛教界主动参与全球宗教与文明对话,同各国佛教界开展友好交流,推动民间往来,促进民心相通。
表示,习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提供新方案,为建设美好世界绘就新蓝图,给变织的世界注入了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浙江组委会承办。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代表、专家学者等约800人出席。论坛期间将举办主论坛、分论坛、新媒体论坛、电视论坛以及佛教文化主题展览等活动。
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15日电(记者刘畅蒋超)当地时间10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伊斯兰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期间会见吉尔吉斯斯坦总理扎帕罗夫。
李强表示半岛·体育,今年7月,习主席和扎帕罗夫总统在阿斯塔纳举行会晤,就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吉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吉关系与合作发展迈上更高水平作出规划部署。中方愿同吉方加强协调配合,遵照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推动中吉各领域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更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李强指出,中方愿同吉方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两国关系,坚定相互支持,做彼此发展振兴可信赖、可倚重的伙伴。中方愿同吉方深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紧完善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激发贸易投资活力,扩大新能源、跨境电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力争取得更多实打实的合作成果。双方要深化文旅、教育、卫生等人文领域交流,让两国友好代代传承。中方愿同吉方继续落实好去年中国-中亚峰会取得的各项成果,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强沟通协作,推动各方坚定弘扬“上海精神”,为地区和平稳定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扎帕罗夫表示,吉中睦邻关系长期友好,两国高层往来密切,经贸合作成果丰富。感谢中方为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吉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期待同中方共同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进中吉乌铁路建设,深化口岸建设、互联互通、金融、矿业、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为吉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吉方坚定支持习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愿同中方加强多边协作,推动中国和中亚国家合作,共同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
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15日电(记者刘畅蒋超)当地时间10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伊斯兰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期间会见塔吉克斯坦总理拉苏尔佐达。
李强表示,今年7月,习主席对塔吉克斯坦成功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共同宣布将中塔关系提升至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更高层面构建中塔命运共同体,为中塔关系与合作发展擘画了新蓝图。中方愿同塔方一道,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弘扬传统友好,深化互信,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推动中塔全方位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李强指出,中方愿同塔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以构建中塔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线,深挖各领域合作潜能,推进贸易、投资、矿业、农业等领域合作,拓展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合作,促进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密切文化、教育、旅游等人文交流合作,为两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动力。中方愿同塔方落实好首次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密切多边协作,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拉苏尔佐达表示,塔中传统友谊深厚,互信牢固,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塔方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感谢中方长期以来为塔发展提供的宝贵支持。习主席不久前成功对塔进行国事访问,有力推动塔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塔方愿同中方携手努力,全面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密切各层级往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在贸易、投资、电子商务、能源、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合作,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塔方支持习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愿同中方推进中亚国家和中国合作,深化在联合国、上合组织框架内协作,共同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有报道称,10月8日,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海军在印度洋举行“马拉巴尔”联合训练,此举旨在应对中国,并在安全保障领域强化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在回答记者相关问题时,吴谦表示,中方认为,有关国家间的防务安全合作,不得损害第三方利益,不得损害地区和平稳定。所谓的“四边机制”,已完全沦为美遏华维霸的工具。我们坚决反对有关方处处拿中国说事,制造阵营对抗,推高地区紧张局势。小团伙成不了大气候。亚太地区理应是各国携手合作的大舞台,而不是地缘博弈的角斗场。我们要求有关国家摒弃零和对抗的执念,多做有利于维护地区共同安全的事,而不是相反。
有记者问,据报道,日本防卫省近日发布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动向的通报和照片。有媒体报道,辽宁舰编队已围绕菲律宾转了一圈,之后与山东舰在海南同框。请问对此有何评论?
“我们注意到日方有关炒作,日方这个‘摄影师’又来博眼球、‘刷存在感’了。”吴谦说,近日,中国海军组织辽宁舰航母编队位南海有关海域进行训练,这是年度计划内的例行性安排,旨在提高编队体系作战能力。今后,中队仍将按计划常态组织类似训练活动。
有记者问,据报道,美国政府问责局近日指控雷神公司,在对台2013年“爱国者”导弹系统采购案和2017年雷达系统采购案中涉及欺诈,卖价格昂贵的导弹和雷达给地区。台籍代表痛批美商行径如同集团。请问对此有何评论?
吴谦表示,我们坚决反对美国向中国地区提供武器。“有关报道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近年来,当局极尽谄媚之能事,百般向美国主子求购武器,岛内百姓的血汗钱挥霍了很多,得到的却是一堆破铜烂铁,养肥的是一帮污吏和商,这已引发岛内民众越来越多的反对和不满。”吴谦说。
吴谦说,“天价”与“废旧”是美国对台军售的两个“驰名商标”。从发霉防弹衣到过期弹药,再到价格虚高的导弹雷达,可以看出美国人的眼里只有“美国利益”。“”是绝路,外人靠不住。妄图“倚美谋独”,终将自取灭亡。
有记者就以色列国防军近日袭击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事件及中国维和官兵情况进行提问。吴谦表示,中方对以军袭击联黎部队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谴责。联黎部队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授权执行维和任务,中方坚决反对任何攻击联合国维和人员的行为,要求对事件进行调查,对有关人员进行问责,并采取切实措施,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冲突各方必须切实保障联黎部队人员和资产安全。
吴谦说,中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目前安全。中方密切关注当地安全形势,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自身安全防卫能力。
中国法学会日前发布《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中英文)》(2023)。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各项任务部署,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根据报告,2023年,行政立法聚焦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制定修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等行政法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同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对全部现行有效600多部行政法规进行集中清理,组织开展涉及黄河流域保护、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行政复议等相关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
在行政执法方面,国务院办公厅部署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重点加强涉企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依法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粗暴执法、执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目前,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也在探索推进,努力克服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等现象。
为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2023年,国务院取消调整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33个罚款事项,涉及教育、住建、金融等9个领域。减证便民持续深化,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规范33类81项公证事项、删减116项证明材料,部分公证事项开通“跨省通办”,为群众创业办事提供便利。
报告还显示,2023年,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国全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突破30万件。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队伍逐步扩大,2023年全国公职律师约为11.5万人。 (记者白阳)
据新华社天津10月15日电(记者杨文 徐思钰)2023年我国新发现矿产地124处,其中大型44处、中型52处、小型28处。这是记者从15日在天津开幕的202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了解到的。
由自然资源部编制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4)》显示,我国新发现矿产地数量排名前5位的矿产分别是建筑用灰岩(16处)、石墨(10处)、水泥用灰岩(9处)、建筑用花岗岩(7处)、普通萤石(6处)。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文化思想座谈会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文化思想座谈会15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讲线年前,习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成为指导新时代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特别是去年正式提出的习文化思想,深刻阐述了文化文艺的地位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使命任务,举起了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这些年,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时代抒写、为人民抒怀,推动文艺发展取得重要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与会代表表示,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学习实践习文化思想,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引导作家艺术家持续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精品,矢志促进文艺繁荣、攀登文艺高峰。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养分,更好体现中国精神、推动文明互鉴。要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15日面向全球发布智库报告《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解读八项行动实施一年来的巨大成就,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对世界各国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向国际社会生动描绘了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光明前景。
共建“一带一路”宏伟倡议的提出,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十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硕果累累,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也成为共建国家携手发展的合作之路、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这八项行动,为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再次证明中国既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派。
一年来,在共建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八项行动稳步推进,成果斐然。互联互通持续发展稳步推进,“绿色”“数字”成为创新发展关键词,“小而美”项目卓有成效普惠民生,机制建设不断深化,民间交往亮点频现……八项行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上新起点。
八项行动展现中国担当、承载时代使命。八项行动涵盖设施联通建设、发展方式转型、合作机制创新、国际交流培训等多个方面,既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多年来高质量实践成果的高度浓缩,也是下一步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新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承载着世界对和平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交流互鉴的渴望。
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八项行动的提出和落实,契合共建国家谋发展、促增长、共繁荣的普遍追求。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和社会环境出现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加快重构的背景下,八项行动将助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面向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需共同凝聚践行八项行动的强大合力。推进务实合作,推动创新发展,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促各国“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华社西安10月15日电(记者张思洁 李亚楠)“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论坛暨第二届丝绸之路(西安)国际传播大会1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本次论坛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世界各国现代化”为主题,来自50个国家的300余名驻华外交官、智库专家、媒体记者等开展交流讨论。
陕西省委赵一德在致辞中表示,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蓬勃发展,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发生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崭新变化,“创新陕西”新引擎加速点燃,“制造陕西”新动能加速汇聚,“开放陕西”新格局加速构建,“文化陕西”新气象加速彰显,“美丽陕西”新画卷加速绘就。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陕西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总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希望海内外朋友关注陕西、宣传陕西,积极助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新华通讯社社长、“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长傅华在致辞中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给世界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崭新路径。新华社作为“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将与国内外智库和媒体一道,通过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智库研究,展现“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世界发展繁荣、文明交流互鉴的丰硕成果,共同凝聚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八项行动的强大合力。
本次论坛由新华通讯社、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开幕式上,《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智库报告以中英文面向全球发布。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将赴陕西多地参访。
新华社西安10月15日电(记者王泽昊 张斌)“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2024年理事会会议15日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总结上一次理事会会议以来的工作,规划讨论展望下一阶段工作等,并表决通过了合作委员会新增塞尔维亚国际经济研究所等5家成员单位的有关决议。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长、新华通讯社社长傅华表示,今年是“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立5周年。5年来,在习主席贺信精神指引下,合作委员会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扎实组织智库研究,有效推动各成员间成果共享、知识传播、人员往来,成为各国智库加强思想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一年间,新华社作为合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不断深化智库研究,持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组织推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成就》等智库报告,获得广泛国际反响;精心组织系列学术活动,不断深化交流互鉴;大力加强平台机制建设,有效提升国际影响力。
面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的“金色十年”,傅华表示,合作委员会将持续以权威研究阐明时代大势,以理性观点深化互信互鉴,以专业声音澄清疑惑误解,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水平迈进。
11位中外理事机构代表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立5年来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就“一带一路”研究成果与未来合作方向进行深入交流。他们表示,愿进一步加强智库交流与研究合作,推动多方资源互补、机遇共享,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创造下一个“金色十年”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立于2019年4月,由新华社研究院联合15家中外智库共同发起。
新华社西安10月15日电(记者李亚楠 姚友明)在15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论坛暨第二届丝绸之路(西安)国际传播大会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智库报告。
新华通讯社社长、“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长傅华在致辞中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八项行动的进程中,智库与媒体承担着深化互信、凝聚共识的重要责任。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和中国国家高端智库,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等主题开展学术研究,推出了《“一带一路”发展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等一系列智库成果。此次发布的《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智库报告,是新华社课题组在合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广泛调研、深入研讨,形成的“一带一路”最新研究成果。新华社将与国内外智库一道,不断完善合作委员会平台机制,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智慧和力量。
智库报告分3章,共计1.7万字,从八项行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上新起点、打造新机遇、开启新征程三方面切入,通过详实数据、生动案例、丰富细节,系统梳理了习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一年来取得的各项成效。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可以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压舱石,成为推动各国共同增长的发动机,成为实现世界现代化的加速器,向国际社会生动描绘了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光明前景。
报告认为,面向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需进一步落实八项行动,推进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发展,携手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新征程上稳步前行,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张泉 宋晨)2027年空间科学研究水平整体跃升;2035年重点方向跻身国际前列;2050年重要领域国际领先,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
10月15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提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
“空间科学是航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宇宙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同时,也有力带动空间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说,近年来,我国空间科学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但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为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我国凝聚全国空间科学领域专家学者智慧,历时2年多,编制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相关领域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规划编制。
“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有助于进一步统筹国内相关科研力量、凝练部署重大科技任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使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重大科学成果。”丁赤飚说。
丁赤飚介绍,规划提出了我国拟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阳和日球层,揭示日地复杂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
“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
规划还形成了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路线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至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
2028年至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论证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
“空间科学是航天国际合作的主渠道,和平利用外空关乎全人类的福祉,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说,我们将深入推动多种形式的空间科学国际合作交流,让空间科技成果更好更多地造福人类。
新华社西安10月15日电(记者付瑞霞 王佳琳)在15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论坛暨第二届丝绸之路(西安)国际传播大会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报告《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这一报告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八项行动是中国在新阶段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体现。一年来,八项行动的丰硕成果,为“一带一路”第二个十年建设奠定良好开局。
在论坛发言和接受采访过程中,许多嘉宾表示,八项行动提出一年来,互联互通建设成为其中重点推进方向。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一批标志性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显现,有力推动共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对于柬埔寨来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代表一个新的机遇,为我们国家开辟了实现现代化的通道。其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在会上说,近几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之下,柬埔寨修建了高速公路、国际机场、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提高了该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在欧亚互联互通建设方面,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在2024年实现重大进展。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国际协会秘书长盖达尔·阿布季克里莫夫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走廊已成为从东南亚和中国向欧洲运输货物的重要动脉。中国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包括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中方的支持落在实际行动中,为这一建设带来好消息”。
一些受访学者建议,在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的同时,扩大民间交往,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
文化强国研究院执行院长林进平认为,民心相通是政策沟通的基础,民心相通能够使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走得更为稳健,“可以说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通过民心相通为我们开辟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波兰经济学家格热戈日·科沃德科多年来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发展。“在世界很多地方,我都可以看到中国的足迹,看到中国投资的项目。”他说,除了硬基础设施之外,还要在“一带一路”软基础设施上进行投资,要进行科技交流、学术交流,增进共建国家的互相了解。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谋发展、促增长、共繁荣,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诉求。面向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需进一步落实八项行动,推进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发展,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的世界面临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合作途径,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积极、负责任的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国《自由思想》杂志主编让-皮埃尔·帕吉在会上发言时表示。
“回顾历史,中国在世界贸易中长期占据重要位置,‘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泰国学者江萨希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和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勠力同心,实现共同繁荣,实现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二个十年,让我们共同迎来更好的发展。”他说。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宋晨 张泉)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在15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我国未来在月球探测方面,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嫦娥七号要对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
“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会构成正在论证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杨小宇说,两者还会联合对月球内部结构进行多物理场的综合探测。正在论证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包括一些前沿技术验证,是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的科技活动。
杨小宇表示,行星探测方面,将发射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天问二号将对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首先对小行星进行环绕综合探测,然后采样返回,对小行星演化和太阳系早期历史进行研究;天问三号将进行火星采样返回,对火星环境进行探测;天问四号将对木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对木星空间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
我国还将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将发挥好航天员在月面开展探测活动的独特优势,为我国探索地外天体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机遇。
“我们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我们初步规划了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3个领域9大方向科学目标。”林西强说。
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样品研究进展如何?杨小宇介绍,目前,科学家正对样品进行整理,初步的物理、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探测已完成,发现了大量信息,如月球早期演化和月球背面火山活动的信息,也包含了记录采样点火山活动历史的玄武岩,还包括来自其他区域的一些非玄武岩物质。下一步将按照月球样品分发有关政策,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别看农前朝今年只有30岁,他可是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正探索的咖啡产业民间带头人,经营着全县首家咖啡龙头企业。农民种植,他收购加工销售。西林县是广西全域少见的咖啡种植地。正是临近霜降,咖啡树生长面临气候考验的时节。山里人家白天散布山岭劳作,他趁晚上来交代一些事。
车上还载着县林投公司分工推进咖啡产业的刘定波。县政府在权威部门确认本地咖啡的品质、初步确认种植范围后,采取政府奖补种苗、种植以及建微小示范园等举措,探索培育咖啡产业。正在西林马蚌镇蹲点调研的记者听说后也跟着来了。
来到居住斜坡、山下就是南盘江的平寨屯,农前朝像进了老家村一样,熟门熟路摸到了张春伟家。老张家多年前因建水库修电站而往山上移居,靠着网箱养鱼赚了一笔钱,但为配合政府保护生态政策停止了。这些年,他的山地长着祖祖辈辈栽种的杉树、油茶,以及后来引入的砂糖橘。种咖啡树,对于像他这样大多数平生从未见过咖啡树、没喝过咖啡的山区农民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4年前,农前朝扛着投影仪进屯宣传咖啡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张春伟率先试种了两亩多。“来,喝杯咖啡!”脸虽瘦削、黝黑却时常笑呵呵的老张,自豪地拿出两盒“句町咖啡”来冲泡,香味飘散开来。这款咖啡由农前朝公司出品,老张自豪的是,“这咖啡,我们种的!”
穿着布依族服装、坦言开始“心里没底”的老张妻子说,今年春天开始挂果,农前朝的公司保底收购,发现收入大大高于传统的杉树种植,劳动强度也低于砂糖橘后,“我们家的决心越来越大了”。老张问:“我想把其他杉木地改种咖啡,能否帮助支持?”由杉树种植调整为其他经济作物,需要林业部门采伐许可,并采取异地平衡补种措施。
“镇林业所已汇集你们每户采伐改种的需求,报到县林业局,听说已报到自治区,应该会解决。”农前朝叮嘱他,“你们要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养护,比如及时施肥,不能因为干其他农活耽误,拖个10天,节气变了,就影响品质。”
离开老张家,两人被种植大户黄德辉引进了家门。屋旁堆着一截截的油茶枝条,那是油茶品种老化后改种咖啡树砍掉的。听闻他今年又扩种了44亩咖啡,刘定波分享起好消息:自治区农业部门正支持西林建咖啡试验站;县里已经谋划新建一个咖啡加工厂,将实现咖啡本地精深加工。
两人又到今年刚种咖啡的田学军家串门。大家聊开了:平寨屯拥有独特江景,生态垂钓、乡村民宿等发展起来了,屯里可多打造点微咖啡园等景观,让钓鱼爱好者或游客品尝、购买咖啡。
走在水泥小路上,农前朝对刘定波说:“做咖啡这条路不容易,我曾想放弃,但看到有的老人用背篓将种苗背上山种下一株株咖啡,政府又支持,自己下决心将来‘拼了小命’,也要把产业做下去。”
我国海岸线与陆地边界线在这里汇合交融,村内海陆相连的地标广场和沿边公路零起点纪念坛,在晚霞中送走最后一批打卡游客,渐归平静。
界碑不远处,竹山古街的小巷子已没入黑暗。村民陈汉文一家,是这个百年古街内为数不多的住户。“我这两层楼房在1994年就建好、装修好,现在要保护和修复古街,做旅游开发,不能私自翻建新房。”陈汉文说。
虽说靠海吃海,陈汉文在这海边渔村做的却是卖猪肉的生意。“现在杀猪都是机械化,没有原来那么辛苦。”他说,等古街旅游开发热闹起来,还会琢磨再做点生意。
竹山村村委一楼的会议室还亮着灯,办公桌上,摆放着村里荒地复垦责任划分地图。许成羽说,竹山村许多耕地,是以前通过填海的方式造出来的,进行土壤整治后才种出粮食,“丢荒了可惜,现在得想法子调动村民们复耕的积极性。”
今年前三季度,东兴口岸验放出入境旅客超620万人次。国庆7天长假,东兴口岸验放出入境旅客15.8万人次。
骆家伶的店面正对着东兴口岸一桥,每天能看到桥上出入境的游客和边民。店面和口岸间,35层的最高楼华美达广场在北仑河岸边矗立,广场里的两家酒店,给骆家伶的店铺增加不少人气。
刚闭关,口岸人流量还不少,骆家伶在店里陆陆续续迎来一些购物和旅游咨询的游客。“店里小卖部卖点东西,主要还是做旅行社的生意,暑期是旅游旺季,一个导游一天都带几个去越南的旅行团。”骆家伶说。
“叔叔,您要喝果汁吗?”摊位旁,陈霞5岁的女儿对着偶尔路过的游客扯着小嗓子吆喝。面对一些回头看的游人,陈霞只能不好意思地笑笑。
摊位上,新鲜水果整齐码放,个大清香的越南牛油果是店里的招牌。“这都是从河对岸越南那边进口的果,果肉柔软如黄油,有浓郁的‘奶油味’。”陈霞一边说着,一边展示。
“有时候我们会在边民互市区里赚点钱,偶尔我也会带一些货过越南芒街那边售卖,现在主要是做这个水果汁摊,游客多的时候,收入不错。”她说。
午夜临近,陈霞收起果汁摊回家,东兴镇愈显宁静。东兴口岸两旁的街道,陆续响起沿街铺面拉下卷帘门的声音。
听闻企业要来协商租地事宜,村民们早早聚集在广场前,三五成群,或站或坐,一场关于土地的对话在此展开。
新和镇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3万亩,被誉为“甜蜜小镇”。这是广西泛糖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第二次前来和村民沟通,这家企业从去年开始在新和镇打造甘蔗种植基地,今年计划流转1万亩土地。
站在人群中,公司数字农业部总经理覃宁首先打开话匣子:“我们去年已经在附近几个村租了地,每年每亩租金1000元。”怕村民不放心,他又强调:“今天来就是想听听大家还有什么疑惑。”
老蔗农王志勇心情迫切:“租金怎么给?”“一年一付还是一次给10年?”对于土地流转,他心里是忐忑的,也有不舍,活了半辈子,养家糊口、孩子读书,靠的就是这根甘蔗。
“每年1月我们会把租金付给大家,一次付清一年。”覃宁的回答让王志勇稍微安心了一些,但他还是忍不住嘀咕:“万一到时候不给怎么办?”
“租金能不能往上调点?或者按照两吨甘蔗价格算,1080元行不行?”一名村民问道。“一千就一千,好算账!”没等覃宁回答,另一名村民高声喊道。
“不论肥瘦全都租吗?”一名妇女小心翼翼地问,她担心自家的地条件稍差会被拒之门外。覃宁语气坚定:“只要能机耕的,我们都租!”
人群中,年近50岁的王雪森沉默不语,他倚坐在摩托车上,心中五味杂陈。这不是他第一次接触土地流转,早在七八年前,就有外地老板来村里询问,但遭到了他的拒绝,“农民不种地,干啥?”
但这次他动了心。“家里几十亩地,再过两年,我也种不动了,孩子又不愿意种。长期扛运甘蔗,身体的疼痛骗不了人。”王雪森叹了口气,“如果能全部租出去,一年就有几万元租金,还能腾出手去干点零工。”
和王雪森有一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记者在现场看到,蔗农基本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还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农民对土地的眷恋遇到了“谁来种地”的现实挑战。
通康村党总支部李云介绍,这几年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价格不断上涨,雇人砍甘蔗的费用也水涨船高,散户种植甘蔗的收成多在每亩五六吨,按照上个榨季每吨540元计算,每亩收入3000元左右,去掉成本每亩能赚1000元就很不错了,“说实线元的租金不低”。
泛糖科技公司自然有着自己的打算。在公司种植基地,水肥一体化系统覆盖每株甘蔗,灌溉、施肥、打药,通过一个智能终端就能完成。借助先进的农业科技,企业能将亩产提升2吨以上。
月光洒满庭院,昏黄的灯光下,商谈还在持续。许多村民打定了主意,要把土地租出去,也有一些村民仍在观望。
“就跟女人生完孩子坐月子一样,收获后的葡萄地也要马上施肥调养,明年才有更好的收成。”刚回到家的村民王德利说。
看到记者一行进门,王德利的爱人罗玲玲一边热情地打着招呼,一边端来一盘葡萄给记者品尝,“这是我们这里的‘阳光玫瑰’,又甜又香,每斤的价格比外面要高出一两块咧。”
王德利今年种了12亩葡萄,有七八个品种。“价格不错,特别是新品种‘妮娜皇后’,一斤三四十块钱。”他笑着说,销路也不愁,这两年村里游客很多,光靠现场采摘就卖了不少。
在毛竹山这个100多人的小村子,葡萄是村民甜蜜生活的重要来源。正准备休息的老队长王海荣一听记者是来了解葡萄产业的,睡意朦胧的双眼一下子冒出光来,“我们村能有今天的面貌,全靠葡萄……”
别看今天的毛竹山远近闻名,20多年前却是全镇最穷的村子之一。“毛竹山,泥瓦房,生活苦,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郎”——这首民谣道尽了当时毛竹山人的窘境。王海荣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只得背井离乡打工谋生。
直到本世纪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地政府邀请一名在外种葡萄的本地人回乡,进行葡萄种植试验。听到消息的王海荣迅速赶回家乡,准备大干一场。
有人兴奋,也有人犹豫和担心。特别是得知每亩地投入高达5000元时,有的人把挖好的沟渠又填了回去。王海荣的家人也劝他别冒险。“我思考再三,既然决定去做,就要有信心。”王海荣说,在外打工几年攒的1万块盖房钱,一股脑地投到葡萄地里。
“2002年春天第一次看到葡萄树开花,非常激动”“6月20号给果子套袋,心里别提有多美”“8月5号摘果,当年就把成本收回来了”……王海荣兴奋地讲述着20多年前种葡萄的每一个节点,清晰得仿佛今年发生的事情。
试种成功彻底点燃了村民们的热情。成立葡萄种植协会,构建“党小组+理事会+基地+农户”模式,科技特派员定期指导……多方努力下,毛竹山村的葡萄产业稳步发展,家家户户都盖起了“葡萄楼”。
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葡萄棚从木头建的低矮小棚换成了钢结构的宽敞大棚,刮风下雨也能在棚里安心干活。
“价格下跌、品牌不响”——在村支书王新明家,他坦言目前存在的不足。为此,村里积极引入新品种,并紧紧依托科技特派员提升种植管理水平。全村320亩葡萄地,今年进行品种更新的有60亩。
行走在太阳能路灯点亮的村道上,一阵嘹亮的歌声从一栋3层小楼传出。村民刘红云正在家中用话筒和音响唱歌。“我年纪大了,地流转给别人种葡萄了,现在带带孙女、唱唱歌,很满足。”刘红云抱着孙女说。
告别时,王德利热情地把记者送出家门,门口“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的牌子异常醒目。月光洒在不远处的大棚上,里面葡萄树枝叶繁茂,等待着又一年的开花、结果。
乌家镇是广西北海市的一个偏远小镇,这里户籍人口只有1.6万,常住人口却有1.8万,是西部地区较为少见的人口净流入乡镇。月夜行走乌家镇,记者听到各种类型的声音。
在合浦工业园区乌家产业园内,不少生产车间灯火通明,机器设备忙碌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北海三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传送带把一张张挤压成型的超强刨花板传递至下一个工序。接待完晚上过来考察的福建客商后,公司行政人事部经理董文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控制室,与生产主管交流当天的生产运营情况。
与一般板材企业小作坊式生产不同,这家属于自治区级重大项目的企业生产流程已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一条生产线上只能见到数名工人。董文介绍,公司着眼于循环经济,将附近丰富的木皮、木片、木柄等边角废料进行再加工,实现变废为宝,目前生产24小时不停歇,年产能约35万立方米,产品销路不愁。
乌家镇林业资源丰富,是小有名气的“木材之乡”,林木加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曾经也面临农林废弃物处理难的挑战。“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在产业园内主动引进了一家通过燃烧农林废弃物进行发电的企业。”乌家镇镇长董磊说。
在合浦理昂农林废弃物热电有限公司的中控室,一面墙上各种显示屏将全部生产环节清晰展示出来,工作人员紧盯屏幕,保障生产安全有序。企业负责人谭禺介绍,公司利用废弃树皮、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进行燃烧发电,下一步还将为产业园内的相关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热能,在拓展营收来源的同时助力节能降碳。据统计,这家企业每年可节约标煤约30万吨,减少大量二氧化碳排放。
乌家镇熊凌志说,合浦工业园区乌家产业园于2017年1月成立,目前入驻企业逾50家,是北海市林木产业集聚中心。2023年,产业园工业总产值超过33亿元。
北海市艺美创意工艺品有限公司是园区内一家主营工艺品加工和出口的企业,多年来效益较好,目前二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最近的夜班时间,51岁的村民林前绿主要职责是指导新招收的本地工人提升制造灯具配件的效率。干这行几十年,林前绿已是熟练的产业工人。“前段时间忙欧美国家圣诞节的订单,都快忙晕了。现在企业的出口订单仍然很多,我在家门口上班,因为技术熟练,一个月能赚上万元,日子过得很踏实。”
林前绿的经历并非个例。在乌家镇,随着大量企业入驻,不少外地群众来到这里就业、创业。无论是工业园里的众多企业忙生产,还是国道上南来北往的物流运输车呼啸而过,各种声音交织成群众感觉“有奔头”的“交响曲”。
乌家镇的夜晚很安静,安静到可以听到虫鸣犬吠。乌家镇的夜晚又很热闹,无论是生产车间,还是道路旁的大排档和宵夜摊,都飘着八方口音,透出烟火气与满满活力。
患有严重腿疾的黄婉霞看到唐来了,拄着拐杖起身迎接。几年前,黄婉霞丈夫意外去世,一双儿女现在镇中学寄宿读书,家里半边墙贴着孩子的奖状。
由于失去劳动能力,黄婉霞将1亩耕地流转给同村村民,一年租金在五六百元之间。“申请危房改造、拉电线、修灶台等,有啥困难我都是找唐。”黄婉霞说,去年她家里换了冰箱,今年又买了大电视。
儿子谢享信曾因腿骨折动过手术,但恢复效果不佳,黄婉霞一直很担忧。唐莹建议她利用假期带孩子到大医院看看,“有需要随时找我们”。黄婉霞感激地说:“如果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
梅令村有33个自然屯,总人口1.18万多人。“85后”的唐莹原本在县医院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2014年回村竞选村“两委”干部。在一次次走访中,她将46户脱贫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情况熟稔于心,为他们稳定增收“把准了脉”。
如今,村里已发展大青枣、沃柑、黄皮果等特色水果2000多亩,建起沃柑、沙糖桔加工厂,还成立大青枣和龙眼种植收购专业合作社,产品远销东北、山东、福建等地。
夜间进屯入户,对其他女干部也是“家常便饭”。今年8月,丹竹镇副镇长黄靖茸几乎每天下乡,走访300多户脱贫户,许多脱贫户白天下地劳动,只能夜访。
团结村一户脱贫户,户主参与公益性岗位就业,女儿上大学,21岁的儿子春节后一直未找到工作。黄靖茸了解情况后,与同事一起到附近生产圣诞树等产品的公司对接,帮他实现就近就业。
乡村振兴工作繁重,黄靖茸将上幼儿园的两个孩子交给老人带。去年1月,她换了辆新能源汽车作为工作用车,截至目前行车里程已超5万公里。
梅令村国道旁一家农资销售店里,电灯依然亮着。58岁的村民陈敏莲帮大女儿照看店铺。她家里有7亩地,以种青枣和龙眼为主,去年这两项销售收入3万多元。今年因为天气因素,龙眼收成不理想,陈敏莲盼着靠4亩大青枣打“翻身仗”。
施肥、修枝、疏花、套袋等每个环节都很细致,“管护果树跟照顾孩子一样,有时站得腿疼,累得腰直不起来,但咬咬牙又挺过去了。”
依靠种果,陈敏莲把儿子和小女儿培养成大学生,目前在广东工作。她说:“日子越过越好,我们还要更加努力!”
走访完最后一户脱贫户,夜空中已挂满星辰。聊起孩子,唐莹满心愧疚,“我每天像陀螺一样,但内心是充实的。儿子在县城上小学,只有周末才有空回去看他。”
百余年前,周恩来、、聂荣臻、陈延年、陈乔年等家从这里扬帆远航,寻求真理;如今,为民而建、还江于民,杨浦滨江,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了人民,也为回答人与城市和谐发展这一世界性命题,奉上一份“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优秀答卷。
这里是杨浦,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滔滔黄浦江在上海市区的东北部转了一道。